北魏,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朝代断代的国家。
建国时间(386-534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历史上为与曹魏相区别,将其称之为“北魏”。
它的国号为什么是“魏”,这里面有统治者的什么小心思吗?
让我们从头捋一遍,看看拓跋家族的造星史是如何开始的。
首先得把出身拔高,《北史》开篇即写道:
咱的血脉出自黄帝轩辕氏,昌意的小儿子。
因受封北国,那里有大鲜卑山,所以才称为鲜卑族。
后世一直统领着幽都之北,我们都很淳朴,喜欢简单,所以才没有文字。
但是,大家口口相传,不比史官的烂笔头差。
黄帝以土德王,土色黄,所以为黄帝。
北方习俗称土为托,称后代为跋,所以我们以这个托跋(拓跋)为姓氏。
秦汉时期,山戎、匈奴等作害中州,使得我们无法与南面相交,这才导致史籍无闻。
OK,出身有了,接下来,需要闪光点了。
这里面有两个人,扮演了重要角色
一个,是神元帝,拓跋力微。作为一个只在史书里存在的人物,拓跋力微在《北史》里的形象被加工得简直经不起推敲。
首先,这位神元帝,拓跋力微的出身太过诡异。
他的父亲遇见一位自称天女的美人儿,两个一夜恩爱后,美人儿告辞,并约定一年之期。一年后,美人出现了,怀里还抱着一个男孩,“这是你的儿子,你们必然世代作帝王的人。”说罢,美人翩然而去。
扶额。
小说都不敢这样写。
帝王的身份如此神乎,这般随意了吗。
220年,曹丕称帝于洛阳,国号“魏”。亦是神元帝元年
语焉不详地过了数年, 拓跋力微大败匈奴没鹿迴部后,收拢了没鹿迴旧部,手下兵士二十余万。
261年,拓跋力微派出儿子,出使魏国,后其又以一国太子(质子)名义,留在晋国。
生年不详的神元帝拓跋力微,竟然活了足足104岁,治国58年,历经了魏、晋两个时段。
这段历史,实在有待推敲。
拓跋力微出场的作用是什么?
意在表明,我拓跋家的先祖,与曹魏并统北方,我们是有理由、有实力的。
所以,那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凶逆之徒,都给我靠边去,我要代表先祖收复河山,一统天下。
另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人,是拓跋珪。
拓跋珪先是复国,在五胡一番乱打中冲出一条夹缝,后又于平城称帝建立北魏,是他一力主导了北魏历史的编纂走向。
拓跋珪欲定国号,群臣道,“周、秦以前,帝王居所生之土,即承为号。咱们国家从代始,应以代为国号。”
拓跋珪怎么说的?
昔日朕的远祖统治着北方,虽然坐着王位却未收服九州。现在轮到我来扫平中土,完成先人未竟之事,所以,国号还是“魏”。
语焉不详地一段话,似是而非之间,为自己贴上了曹魏的王旗。
全然不提当初流落草原的破落,更别说被苻坚打到屁滚尿流、灭国逃亡的落魄时光。
这些都是不能说,得说王师不利。
为甚?
“代”不行,就非得“魏”?
做什么事,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,谋定而后动。
定国号为“魏”,也是无奈之举。
要说,汉的正统性更强,哪个敢说刘皇叔这个远房亲戚就不能匡扶汉室?
但是,汉不行。
拓跋家往上挤一挤,翻遍祖宗十八代,还凑不够中间的时间差呢。
韦小宝为自己请封,也只敢编出三代祖宗。
十八代!开玩笑?那是真的要细细考据的呢。哪里编得出这么些先人祖宗来。
拓跋家祖宗十八代的家史实在是经不起深扒,而汉文化讲究的是什么,合法性,正统性。
一个山野莽荒出来的丫头片子,身家不知,年岁不知,想当皇后,不得被百官喷到死,逼到皇后自戕,皇帝退位才怪。
而皇位,更是必须慎之又慎。
所以,完美的身份包装是非常必要的。
一是能够保证执政顺畅。
二嘛,防止出现某些高举正义大旗的人乱我王权。
北魏建立的时候,南边在干什么?
东晋尚且偏安南隅,汉人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迁。
晋王朝怎么来的?
名不正言不顺,司马家自己屁股还没擦干净呢。
拓跋家怎么会步他们的后尘。
要来就来个大的,直接大你们晋一级,我是魏。
这样说来,我攻打晋,进军南方,就在理了。
拓跋家的崽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,祭出大旗,我是为了打逆贼,收服河山呐。
噫乎!下的一手好棋哪!
本文由彭豆儿原创,欢迎关注,带你一起长知识!
